10月29日,学校召开2015年新增博士生导师座谈会,邀请北京大学刘忠范院士作为嘉宾参加座谈会。我校2015年新增博士生导师、部分老博士生导师及研究生院部分管理人员参加了座谈会。会议由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林承焰主持。
座谈会上,刘忠范院士就如何指导研究生畅谈了自己的心得体会。首先他介绍了自己培养研究生的情况,目前经他培养的研究生近200人,大多数都已成长为各个领域的精英人才。然后现身说法,回顾了本人在日本东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经历,介绍了导师对自己的指导。令他感触最深、恋恋不忘是导师对他的鼓励以及恰如其分的指导。他认为导师指导研究生是一种个性化的方式,没有统一的模式,但基本原则是既不能彻底撒手不管,也不能手把手式的教、管的过死,要有一个适合的度,给研究生一个相对自由发挥的空间,让研究生自我认识、自我定位、自我提升,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同时,导师要毫不吝啬的给予研究生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接着刘院士从自己的工作经历入手,以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为例子,旁征博引,认为导师要坐得起冷板凳,要从自身做起,踏踏实实的把自己的学术做好,以历史成绩赢得地位,吸引优秀研究生报考。最后他建议导师在考虑所采取指导研究生方法时,要考虑有效与有利的关系问题,譬如导师指导过多管的过死,虽然立竿见影,比较有效但不一定有利,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导师应该关注更多的是指导的有利性而不是有效性。与会博导还提出了一些指导研究生中的具体问题,刘院士耐心细致的一一做了回答。刘院士以自己亲身经历和做法为例,深入浅出、朴实生动地为我校新增博士生导师就如何指导研究生上了一课。
据悉,2015年我校新增博士生导师29名,目前学校博士生导师总数为184名,博导队伍不断壮大。举办新增博士生导师座谈会是导师培训会的一种形式,是加强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博士生导师的指导水平,保证和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座谈会上,研究生院还下发《研究生教育管理文件汇编》、《给研究生导师的建议(第二版)》、《如何处理研究生与导师关系》、《指导、管理研究生的实践和思考》等学习资料,要求新增博士生导师自学有关材料,了解有关规章制度,熟悉博士生培养要求。
嘉宾简介:
刘忠范,1962年10月生,吉林省九台市人。1983年7月毕业于长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系,1987年3月获日本横滨国立大学硕士学位,1990年3月获东京大学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纳米科技岗位”长江特聘教授,担任北京大学纳米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纳米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表界面纳米工程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和教育部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等职务。主要从事低维材料与纳米器件、分子自组装以及电化学研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中国化学会-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等奖励,为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