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五届校级研究生教学成果奖评选结果公示

发布时间:2025-04-22浏览次数:25

根据《关于开展第五届校级研究生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的通知》要求,学校于近期开展了校级研究生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经院(部)推荐、专家评审等程序,共评选出特等奖5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15项,现予以公示。

公示期自2025422日至2025426日。公示期内,如有异议,请实名反映,并提供书面证明材料。

联系人:梁琳,邮箱:linliang@upc.edu.cn电话:86983798。

                                                                       研究生院

                                                                         2025422

第五届校级研究生教学成果奖拟授奖名单

成果名称

成果完成人

完成单位

拟授奖等级

服务国家能源战略,油气领域“深钻博采·厚积薄发”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侯健,张玉哲,戴彩丽,王彦玲,黄维安,韦贝,郭胜来,周晓东,安慧,杨琪硕

石油工程学院

特等奖

面向行业需求育英才——能源动力类研究生红专融合·三维协同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巩亮,王增丽,段欣悦,张宗波,黄善波,郭杰,朱传勇,白章,张秀霞,脱永笑

石大山能新能源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特等奖

面向国家急需的石油工业软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李克文,宋弢,张红霞,马力,张千,陈程立诏,宫法明,张俊三,游应红

青岛软件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特等奖

三融合、四协同、五贯通,大科学时代油气地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宗兆云,苏远大,郑珊珊,裴仰文,谭宝海,张立强,曹丹平,吴孔友,邹桂红,王柳

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特等奖

“双驱动三融合”能源领域遥感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李忠伟,崔学荣,张杰,马毅,李永,裴仰文,孟凡一,吴晓,吴怀春,单瑞

海洋与空间信息学院

特等奖

战略导向·产研深融·使命实践——油气一流学科研究生双创教育新范式构建

张黎明,李宾飞,张凯,齐宁,樊冬艳,许玉强,赵明伟,孙海,王静,杨琪硕

石油工程学院

一等奖

理实并重、交叉融合,构建物理基础学科高层次人才特色培养体系

魏宝君,王玉斗,鲁效庆,刘学锋,刘冰,刘健,周伟,展凯云,房文静,尼浩

理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等奖

立足“国家急需、双链驱动、校企协同”的油气工程研究生产教科创融合培养机制构建与成效

孙金声,白英睿,黄维安,王韧,王金堂,吕开河,白杨,齐宁,刘敬平,黄贤斌

石油工程学院

一等奖

四国一法,五升六化,数智赋能:外语学科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

毛浩然,程璐璐,孙大满,郭月琴,赵婷廷,韩淑芹,徐小雁,姜训禄,刘媛媛,宋姝娴

外国语学院

一等奖

创新-创业双轮驱动的“研创一体”机械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伊鹏,张芬娜,蔡宝平,刘旭堂,李静,王伟,刘广斗,贺庆强,石永军,霍添

机电工程学院

一等奖

价值塑造、交叉融合与创新驱动: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内涵提升的实践与探索

张锋,苏远大,邓少贵,张福明,陈雪莲,谭宝海,王新光,葛新民,王磊,李盛清

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一等奖

需求牵引·交叉赋能·产教共融:化学类研究生创新能力三阶驱动培养新范式

曾景斌,温聪颖,董斌,孙洪满,卢玉坤,林旭锋,于剑峰,唐仕明,何化,杨丽敏

化学化工学院

一等奖

面向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的能源领域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

季林海,白英睿,石国卿,魏孟吉,叶立国,冯翔,曲英铭,唐丽坤,曲晓琳,曹宁

团委

一等奖

现代产业发展需求驱动的管理类专硕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渐令,王军,王勇,何立华,王军会,王信敏,刘丙泉,郑海东,唐丽坤,杨蕾

经济管理学院

一等奖

三维融通·赋能卓越:研究生全球胜任力培养的国际化生态体系创新与实践

黄方,俞继仙,侯锐,张志英,王娟,李高青,柳丽娜,孙路平,阎子峰,郭月琴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国际教育学院

一等奖

“三位一体”融合驱动的油气地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层序地层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王健,操应长,邱隆伟,袁静,孟凡超,王艳忠,张世奇,梁超,刘建良

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二等奖

前沿导向、质量引领、创新驱动——材料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鲁效庆,曹宁,魏淑贤,王兆杰,孙道峰,魏宝君,胡松青,张军,薛庆忠,刘思远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理学院

二等奖

重实践、深协同、强能力的法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王学栋,康雷闪,冷凌,孙增芹,刘玉林,秦勇,贺小军,谌爱华,董岩,李猛

文法学院

二等奖

AI+化工”学科交叉融合下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夏薇,刘东,陈坤,吴萍萍,李鹏,杨修洁,师楠,刘欣梅,曾景斌,张永宁

化学化工学院

二等奖

厚基础·强交互·重多元:工科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崔军伟,张瑞涛,薛俊清,赵国营,王克霞,毕松,王会

马克思主义学院

二等奖

“数智赋能、赛教融合”岩土力学系列课程实践教学新模式

杨文东,李大勇,张连震,黄思凝,张艳美,张如林

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

二等奖

“三融三促”加强纵向建设,以高质量基层党建引领高素质研究生培养

郑珊珊,梁秀萍,徐明权,杨建敏,张立强,李振,王力禾,栗磊,姜永昶,任金恒

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二等奖

价值塑造、学科交叉、实践和创新能力驱动的力学研究生培养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刘建林,叶贵根,黄小光,赵德敏,宋明,李玉坤,林红,张立松,张毅,薛章纳

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

二等奖

本硕博贯通、科教协同的油气工程岩石力学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

闫传梁,程远方,韩忠英,庞学玉,张卫东,王腾,王子振,廖华林,黄勇,时贤

石油工程学院

二等奖

新时代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研究生“能源报国”价值引领与塑造实践

赵放辉,陈银吨,于梦飞,周晓东,李兆爱,张玉哲,张浩,单珣,王静,张卫东

石油工程学院

二等奖

双碳愿景下新能源-化工交叉学科研究生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董斌,王旻,潘原,胡涵,李忠涛,刘宾,柴永明

化学化工学院,石大山能新能源学院

二等奖

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保护复合人才“多维能力进阶”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顾莹莹,张秀霞,李石,刘芳,王永强,卢磊,耿春香,刘其友,孟亦飞

化学化工学院

二等奖

本研贯通·虚实融通·价值相通:高等流体力学三阶赋能教学改革与实践

李强,王建军,章大海,许伟伟,刘兆增,王振波,王君,王增丽,孙治谦,朱晓丽

石大山能新能源学院

二等奖

双碳战略驱动下学术型研究生“五位一体”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姜烨,杨正大,孙治谦,白章,林日亿,冯洪庆,张秀霞,王新伟

石大山能新能源学院

二等奖

创新引领、融合驱动,油气测控领域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盛立,张冬至,耿艳峰,刘宝,王伟亮,鄢志丹,高明,王斌,邢兰昌,王维波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