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促进导师间的工作交流和经验分享,进一步提升导师指导能力,4月3日,由研究生院主办、石油工程学院承办的第85期“石大师说”导师沙龙顺利举行。本期沙龙由石油工程学院副院长黄维安主持,党委副书记陈银吨、研究生导师及研究生管理人员等20余人参加。本期导师沙龙活动特邀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指导教师、我校张瑞涛教授作《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生“导—学”模式及其实践》主题报告。
张瑞涛教授指出,“教师”不仅仅是职业,更是承担了为党和国家选才育才的重大使命和责任。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研究生对导师的期求决定了导师需要从三个方面做好“研究性学习”:一是“导”必有“术”。导师需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定位、自我发展;充分利用定期组会,激发学生学习意识,实现研究生同门之间的交流合作,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二是“导”中有“道”。做“人师”是教师德行楷模之本,导师应身正为范,成为学生的榜样,潜移默化中助推学生塑铸健康的道德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三是“导”重在“教”。导师能够授业解惑的前提是自己明白道理,同时能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这就要在学懂弄通专业知识上下功夫。“教”的目的是助力学生的“学”和导师自己的“学”,实现教学相长。
就如何理性认识导学关系中的矛盾问题,张瑞涛教授认为,导学关系的本质是导师与学生合作共赢,互相促进的关系,导学关系既深刻影响研究生求学的过程,还作为一种“师承”关系贯穿于导师和学生的生涯始终。导师从内心深处都盼望学生成才,事实上每个学生的基础、能力、以及进取心都有差异,这就需要导师因材施教,在严格要求和正向鼓励之间取得平衡。
报告结束后,张瑞涛教授结合自己多年指导研究生的经验,对与会导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地解答,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本期导师沙龙的成功举办,有效促进了导师间的经验交流分享,加深了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的理解与思考,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培养高质量优秀人才提供了有力指导。下一步,学院将为导师创造更多机会向名师当面学习,以期涌现出更多的优秀导师,为学院高质量发展助力。
(作者、摄影:石油工程学院 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