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大师说”系列导师培训交流沙龙活动(第四十六期—海洋与空间信息学院)

发布时间:2023-04-18浏览次数:192

为加强师及学生对声学海洋国际前沿的了解,2023414日下午,由研究生院主办、海洋与空间信息学院承办的第四十六期“石大师说”系列导师培训交流沙龙活动在工科E1504成功举办。本次沙龙以“声学海洋学国际前沿学术沙龙”为主题,邀请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徐立军、中国科学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任强做主旨报告。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李渝舟、海空学院张杰院长、崔学荣副院长、李世宝副院长参会,另有学院20余名师生参加交流,会议由崔学荣副院长主持。



徐立军教授,长期从事水声通信信号处理工作,目前是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潜标无线实时化通讯系统研制”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项目“基于水声传感网络的海洋环境参数获取与处理”子课题负责人,同时任两项国防预研项目负责人。作为技术负责人参加了多个自然基金重点项目。曾经参加科技部863重点专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水声通信机研究项目,是“蛟龙”号水声通信机的主要研发人员。因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水声通信研究工作中表现突出,获得2013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徐立军教授通过线上方式,就逆式声层析仪装备研发做主题报告,他针对我校自主设计的逆式声层析仪水声发射、接收电路进行了细致指导,并给出了宝贵的改进建议。

任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海洋观测、海洋装备研发及中尺度海洋动力学研究,在Scientifc Reports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Climate Dynamics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2部、软件著作权4项。担任航次首席科学家10余次,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东海调查项目、中科院海洋专项以及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等。主持了国际上第三大规模的跨吕宋海峡CPIES阵列观测,主导多种大型海洋装备国产化研发海试应用,包括准实时潜标、MVPGliderAUV等,打破了国际技术封锁。主持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任务(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以及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等。

任强副研究员就声学海洋学及声层析技术做主题报告,他主要针对使用逆式回声仪设备的深海声层析进行了介绍,分别针对其分析过程中的经验模态构建、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汇报,并结合个人科研成果对台湾东部中尺度涡和黑潮的相互作用进行了介绍。

李渝舟,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副教授、团委副书记,华中卓越学者,入选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湖北省2018年度“楚天学者”计划。主要从事水下宽带智能无线通信、空-海宽带智能无线通信等方面的研究。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等多项国家级课题,在国际权威期刊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第一/通讯作者SC论文20篇,其中中科院一区9篇、二区7(最高影响因子25.2,平均影响因子9.7)。获得中国电子学会2016年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陕西省2018年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华为无线2017优秀合作项目奖,获得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度“学术新人奖”、2019年度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

李渝舟副教授汇报了自己团队水声OFDM通信技术研究进展,剖析了差分相干检测技术在水声OFDM通信中的应用潜力,重点介绍了在近盲抑扰、智能去噪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报告结束后,与会师生就声学海洋学国际前沿、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等进行了深入交流,专家给出了宝贵建议。

张杰院长认真听取了报告,他指出海水的温度、盐度、流向和流速,都会对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产生影响,所以可利用声波传播的速度,反推声波经过的水域的温度、盐度;用声波往返传播的速度差,反推测量水域的流速和流向,这是一种利用声学方法在大范围海域测量海洋水文特性的一种遥感技术,可以监视深远海中的中尺度涡、内波等海洋动力过程,未来在海洋环境、海上安全、海上交通、海洋资源开发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他指出,该领域目前国内研究相对落后,仍然有很多科学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当前,如何用最新的AI手段对传统的声学、海洋学进行技术革新,需要重点关注。张杰希望与会各单位能够在“声学+物理海洋”两个领域,强强联合、交叉融合,共同推进声学海洋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的快速发展。

                                               (作者:海洋与空间信息学院  成小芳  摄影: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