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项目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

发布时间:2017-06-05浏览次数:986

薛庆忠教授和范宜仁教授代表学校参加大会并领奖

  【本站讯】5月22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在济南召开2016年度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表彰对促进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有4项科技成果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其中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这是我校继2011年后再次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项目是由薛庆忠、邢伟、郑庆彬、阎子峰等完成的“纳米碳材料的表界面调控及其物理性能增强机理”。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项目是由范宜仁、葛新民、邓少贵、邢东辉、范卓颖等完成的“致密碎屑岩储层核磁共振测井新技术及产业化应用”;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项目是由肖家治、杨军卫、沈国平、张龙力、王兰娟、山红红等完成的“高苛刻度低结焦速率焦化炉技术”和由刘东、王宗贤、郭爱军、殷长龙、陈坤、张宏玉、吕仁庆、娄斌等完成的“劣质重油供氢减粘-深度热解组合工艺”。我校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薛庆忠教授和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范宜仁教授代表学校参加大会并上台领奖。 

  “纳米碳材料的表界面调控及其物理性能增强机理”项目发现了多种纳米碳材料的表界面调控原理,并利用表界面调控技术开发了多种具有优异电学、力学、气体吸附等性能的新型纳米碳材料。目前,该类新型纳米碳材料已在信息计算、新能源电池、二氧化碳利用等领域表现出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项目发表主要论文20篇,他引1888次(SCI他引1354次),其中8篇代表性论文他引903次(SCI他引688次),4篇论文入选ESI TOP1%高被引论文;出版英文专著2部,应邀在Nano Today等期刊发表综述文章6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9次。Nature出版集团将该项目研究成果作为“研究亮点”进行了报道,指出“薛庆忠等探索了利用碳纳米管和石墨烯获得新结构的可能性”,相关代表性论文被Nature China选为“TOP10”论文。该项目提出的相关理论分别得到了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课题组的实验验证。

  “致密碎屑岩储层核磁共振测井新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立足致密油气这一全新的油气储量增长领域,针对致密碎屑岩储层孔隙结构复杂、流体识别困难以及核磁测井噪声大、核磁仪器国产化程度低等诸多难题,从理论方法创新、软硬件研发、现场推广与产业化应用等方面开展测井技术研究,在核磁共振测井模式设计、致密碎屑岩储层信号预处理及孔隙信息提取、油气水层识别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为致密油气的准确储量计算及其有效开发生产提供了先进有效的技术支撑。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相比,该项目处理的核磁测井信息信噪比整体提高2.6倍,储层参数计算精度提高10%,流体识别符合率提高27.8%。研发的多频岩心核磁共振仪器整体技术指标明显优于国外水平。项目发表论文122篇,其中SCI/EI收录41篇,出版专著1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5项,获中国石油技术秘密6项、自主创新产品1项,制定了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1项。项目成果已在15个油田得到推广和广泛应用,指导核磁测井1500余口,推广岩心核磁测量系统61套。

  “高苛刻度低结焦速率焦化炉技术”项目基于重质油热反应化学和辐射传热理论,结合专用设备和模拟软件开发,在原料评价、炉管结焦机理、焦化炉设计准则和关键工程设备方面,取得了延迟焦化技术的重大创新和突破,主要技术优势:焦化炉处理量提高20%以上;清焦周期由6个月延长至12个月;焦炭产率下降1~3%,轻油收率提高1~2%。该技术已在40多套工业装置上成功应用(其中,山东省内应用15套),总加工规模超过5300万吨/年。项目发表论文24篇;获授权专利12项。该技术入选我国21世纪已工业化应用并有国际竞争力、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16项外推技术之一,为促进山东省炼油行业提质增效和实施我国炼油技术“走出去”战略奠定了基础。

  “劣质重油供氢减粘-深度热解组合工艺”项目研发的组合工艺与目前国内应用的常规重油热加工工艺相比,不但能达到粘度下降的目的,而且在实现与深度热加工的组合工艺后,其气体、焦炭收率质量分数降低,轻质油收率质量分数提高,同时,可使开工周期明显延长。该组合工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常规重油热转化工艺存在的不足,弥补了国内外对重油深度热加工组合工艺研究的空白。项目发表论文50 篇;获授权发明专利 10 项。

  2016年,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共授奖135个项目和4名科技专家。其中,最高奖1人,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3人;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2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8项、二等奖59项、三等奖3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