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白青林参加“2015年国际计算与实验科学工程大会”

发布时间:2016-03-29浏览次数:289

2015720-25日,第20届国际计算与实验科学工程大会(ICCE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 ExperimentalEngineering and Sciences 2015)在全球最大的小城市-美国内华达州里诺市(Nevo, Nevada举行,来自Universityof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WashingtonImperial College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The India Institute TechnologyUniversity ofMarylandUniversity of Nevada,北京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东南大学、南京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近300多名学者参加了本次大会。本次会议共设立了地质工程、复合材料、实验科学、生物工程和生物力学、滨海-深海-北极工程、多尺度多物理仿真、流体力学、计算建模方法等11个主题、37个专题;共有340多篇论文展示及多个特约讲座报告。会议的主旨是展示相关领域的先进研究方法及技术,完善相关的理论基础,交流最新的研究成果及认识,明确相关科研课题研究方向。

我校杨少春教授与白青林博士生师生一行2人应邀参加了会议。主要参加了地质工程中的火成岩储集空间计算模型的建立、致密砂岩的致密化模型2个专题的研讨并做了大会报告,同时在不同流通介质下颗粒流动形态与介质流动速度的关系、不同类型岩石裂缝的识别及定量表征、岩石破裂过程中三维应力场的模拟、油气在不同产状裂缝中流动的形式等相关的专题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认识,所采用的方法与理论及获取的成果与认识得到与会学者的热议,同时与国内外相关的研究人员增进了友谊,奠定了以后学术交流的基础。

    本人论文“Quantitative Analysis the Mechanism of Chang 8 Member Tight Reservoir in Southwest of Ordos Basin”得到大会录用,并于会议第2日(2015721日下午3点)在C会场进行大会发言。本论文以吐哈盆地温吉桑地区为研究区,以侏罗系八道湾组三角洲沉积环境下控制下的一套致密砂岩气储层为目的层段,利用铸体薄片、阴极发光和扫描电镜等技术对其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过程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储层砂岩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造成其低孔低渗的原因主要有5各方面:(1)沉积物粒度细,储层原始孔渗性低;(2)易变形组份岩屑与云母含量高,导致岩石的储集空间在压实作用下损失较大;(3)物源区中碳酸盐物质供应充足,钙质胶结十分强烈,加上粘土矿物的胶结,堵塞了大部分的孔隙和喉道;(4)自三叠系延长组沉积以来,区内构造活动较弱,不利于饱和碳酸盐的孔隙水与外界交换,缺乏酸性流体的溶蚀改造,无法形成大量的次生孔隙。(5)原油在骨架砂体中运移时形成的沥青质也充填部分孔喉,降低了储层的物性。综合各方面因素,建立了侏罗系八道湾组致密砂岩储层的物性致密化计算模型,确定了数学计算模型的常数项,最后对模型进行了简化,最后以此模型为指导,定量化分析了各因素对储层的影响,其中压实作用与胶结作用对储层的物性破坏最大,分别造成15.9%8.4%的孔隙度损失,沥青质的充填也造成3.76%的孔隙度损失,而溶解作用对孔隙度的建设仅为3.8%。这对于指导吐哈油田的致密砂岩气储层的致密化成因具有指导意义,为油田的的改造措施实施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得到了参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通过与参会专家的讨论,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建议,收获颇丰。

 

通过参加本届国际计算与实验科学工程大会,我院师生不但展示了研究成果,交流了思想,了解了国内外沉积学领域的先进理论和方法技术,明确了如何更好的利用现今的计算及建模方法指导对石油地质过程的定量化表征,而且增进了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研究院及专家学者之间的友谊,为以后更好地合作交流奠定了良好基础。

据悉,国际计算与实验科学工程大会ICCES),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系列国际学术会议之一,是由国际知名学者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Satya N. Atluri教授于1986年创立,迄今已在北美洲、南美洲欧洲亚洲以及澳洲等成功举办过20届,吸引了众多国际学术界重要人士参加。ICCES大会还设立了钱伟长奖和卞学璜奖以纪念两位在中国出生的国际杰出学者。

此次参加会议感触很深,能够参数如此大型的国际会议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认知程度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非常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国际学术会议不同于国内,国外更注重于对专业知识的交流,因此即使是对于具体的保密性的细节,也可以从答疑交流中抓住蛛丝马迹。这极大的激发了我们对专业研究的热情,也督促我们继续努力,将自己的工作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