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Aided Design and Computer Graphics (CAD/Graphics 2013) & ACM SIGGRAPH ASIA 2013会议总结

发布时间:2014-05-05浏览次数:465

1         总述

CAD/Graphics会议是由中国计算机协会主办,每两年举办一次的高水平国际会议。会议的主题是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和图形学。2013届会议的承办方是香港城市大学,会议地点是邵逸夫创意媒体中心。本次会议为联合注册,协同计算机国际A类会议Siggraph Asia联合邀请举办。前半段时间会议在香港城市大学举办,后半段时间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

大会首先邀请了很多国内外的学者参与主题演讲及交流。其次,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如中国、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以及韩国等)的学者齐聚香港共同探讨当然的热点问题并提出一系列的解决方案。本次会议投稿量为344篇,共收录49Conference Papers。来自国内的作者单位包括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国立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以及中国石油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会议按照不同专题分会场进行汇报研讨,经过作者的精彩讲解及与会人员的讨论,与会人员在知识面以及研究深度上都有了不同的收获。这极大地促进了图形学的进展。

值得高兴的是我的一篇论文被录用(Conference Paper),并在大会上做了报告(Oral)。为详细阐述参加本次会议的收获,本文将在下面几节来讲述。

2         论文摘要

GBI-SA: GBI feature with Subtle Adjustment for Robust Non-Rigid 3D Shape Retrieval

Abstract—Deformable shape retrieval has posed a challenge to researchers, which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is paper addresses non-rigid 3D shape retrieval in terms of a subtle adjustment strategy. For this purpose, we first construct a new global shape descriptor based on biharmonic distance, which uses the connectivity between vertices for natural shape representation. Then, in order to enhance retrieval ability, we propose a subtle adjustment method to provide discriminative information. Finally, we depend on experiment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method. Comparison results have proved that the proposed GBI-SA retrieval method is superior to state-of-the-art methods, including SD-GDM, meshSIFT, MDS-CM-BOF, ShapeDNA, and WESD.

3         参会体会

参加本次会议,个人收获颇多,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3.1       在学术层面上

通过参与基本会议讨论,我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理论及实验研究方法。在于参会学者讨论的过程中学习到了很多感兴趣的话题,学习到了很多新的技术方法。

(1)            在图形割领域

会议中有2篇相关文章。会议交流期间,我分别与两位作者进行了深入探讨,发现可以图形分割可以采用交互式协同分割和自动分割两种不同的思路,但是它们又有各自的特点。首先,前者需要有先验分割信息,而后者是完全根据算法本身特点完成分割任务。

(2)            在图形检索领域

3篇相关工作,通过与作者交流,学习到了2种新的方法。一种是基于传统投影的检索方法,另一种是基于电荷分布的方法完成形状描述及检索任务的。投影检索方法是一种最直观的检索方法,通过投影轮廓进行模型相似性描述是非常关键的。它涉及到三个关键技术:投影面选取,投影参数以及相似性度量方法。而电荷分布方法主要是基于模拟电荷在不同模态下有不同的差异性来描述模型的形状信息。

(3)            在图像编辑领域

通过参加会议报告,我学习并理解了alpha matting的方法,并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图像分割合成等领域。通过与作者的交流,我不断深化对学到知识的理解,并开始下一步尝试改进与创新。对图像的编辑操作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如计算机动画、影视制作以及艺术设计等领域。

(4)            在医学图像领域

大会中有一篇医学血管图像分割的文章,主要针对复杂的医学图像中的复杂血管进行定位及分割,完成精细操作。这项工作对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5)            在几何建模与分析领域

几何建模涉及到了几何模型的构建及设计,包括几何曲面的变形以及几何属性控制等方面。它对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

(6)            在并行计算领域

为了加快计算机程序的运行速度,很多算法采用并行加速措施。CUDA编程是当前非常流行的一种方法,但是CUDA本身的编程效率并不高。于是,与会学者提出了一种高效的中间件软件库的方法为广大用途服务,提高他们的CUDA的编程效率,使CUDA编程简单高效。

通过参加不同的讨论主题,个人在这种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且逐渐打破自己狭隘的意识,开始探索新的技术方法并将其用于新的领域。

3.2       在眼界层面上

参会期间,首先是在知识面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仅在深度上有了长进而且在广度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其次,通过与不同的参会学者进行学习、交流与讨论,我认识了很多国内外知名学者以及过内外名校的学生。

在看问题的层面上,不再局限于一个狭窄的领域。我学会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尝试采用举一反三的方法来验证自己提出的理论的合理性;学会了用辩证的方法去看待事物及科研问题;学会了积极主动地去做科研;领会到了谦虚好学的优势。我认识到,做科研首先要自己踏踏实实地做研究,要去积极发现问题,寻求思路,然后解决问题。做研究要向优秀的人才学习,要时刻保持自己的科研活力。最后,要学会交流。一方面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另一方面,要学会如何与其他同行学者交流探讨,相互印证想法思路,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在交流学习层面上,不再局限于单一科研单位。通过与国内外知名学者的交流,我认识到了科研并不局限于自己的小领域,它有很多方式,例如合作研究。通过会议交流,可以了解到其他单位的科研人员的状态以及他们的研究的热点。如此,可以防止闭门造车,能够正确合理地指导科研的方向,以减少资源浪费,实现绿色科研。

3.3       在认识层面上

通过观察以及与参会学者的交流,我对比了我们自己课题组人员的情况与国内外其他著名高校的研究实力。在基础设施上,我们有着相似的条件。在个人能力上,我们之间的差距不是很大。但是,在认识层次上,我们的科研活跃程度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在科研的眼界以及创新活跃度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一点需要我们努力去克服的。为了拓宽知识面,需要阅读大量的高水平文章,然后自己动手去实验验证。其次是要多于同行交流讨论以激发出创新的火花。

4         展望与总结

通过参加本次会议,个人感觉收获良多。在知识面有了很大扩展的同时,结识了很多优秀的研究人员。通过与他们进行深入地探讨,我们一致认为在图形学领域我们之间可以进行深入地合作。

(1)       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所的博士生邹长青

邹长青的导师是著名学者汤晓鸥教授,在图形图像领域都有非常深的资历。邹学长与我有着相同的科研方向,三维模型检索。在会议期间我们曾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我们计划在下一个阶段可以进行三维模型检索工作的合作研究。

(2)       香港中文大学博士郭子豪

 

他主要是研究三维几何流形方面的问题。在会议期间曾跟他进行了流形空间方面的讨论。形状变形问题一直是困扰众多学者的一个难点,而将形状放入流形空间讨论,可以达到形变不变性描述。期待在这方面可以进行相关合作。

(3)       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周柳阳

周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人机交互及控制,通过对人体进行传感器检测获取运动参数,然后操控计算机模型进行交互性操作。在会议期间曾与他讨论了相关的方法,收到了很多启发。在后期研究中可以考虑合作研究一套可交互式检索系统。

(4)       北京师范大学的赵世凤老师

她主要研究医学图像分割的课题。曾与她探讨过图像分割的方法,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其他领域。她的工作可以与我们已有的一些图像检索识别的工作接轨,可以考虑进一步的合作。

除了上述深入探讨的学者之外,还跟其他的很多学者进行了学习交流,如浙江大学的彭群生教授,周昆教授,清华大学的雍俊海教授等。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开阔了眼界并且认识到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并且有了合作研究的可能。下一步的主要工作着眼点是把当前的工作做深做细,并且寻找机会与国内外知名同行进行合作来解决行业科研难题。

最后,感谢学校、导师、实验室老师以及课题组同学的期望与帮助。在今后的生活里,我会更加努力学习与创新,期待能够做出更多的贡献。

 

 

 

                                             总结人:匡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