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石油大学报 >> 第 32 期 >> 第 002 版  特别关注
  重构PDF  双层PDF 

对标一流 追求卓越 全面提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
——在第四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开幕式上的报告(摘编)
副校长 李兆敏

出版日期:

  一、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回顾与总结
  自第三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学校在以下七个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学位点建设有了新突破。首次获得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新增地球物理学等3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新增应用统计等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2学科获得A+,6学科排名进入全国前10位。石油学科世界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位授权体系初步完善。
  ——导师队伍建设得到有效加强。博导规模由188人增加到222人,硕导规模由901人增加到1037人。导师管理制度进一步优化:一是打破了博导、硕导聘任的职称限制;二是建立了导师资格绿色通道;三是构建了校院两级导师培训体系。
  ——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成绩喜人。学校同时跻身教育部深化工程硕士、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行列,两基地获评全国示范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7基地获批省级基地。研究生教学成果获评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一大批教改项目获得全国工程专业学位教指委、山东省等部门立项。
  ——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更趋完善。一是实施生源质量提升工程,克服了推免政策改革给我校带来的影响,优秀生源比例逐年回升;二是加强研究生培养制度建设,保障了过程培养质量;三是强化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保障了学位授予质量。
  ——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与平台建设不断强化。设立奖学金对各项科技竞赛和学术活动成果进行奖励;创办了中国研究生石油装备创新设计大赛,大赛组委会秘书处常设在我校,成为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10项主题赛事之一。“博萃节”“光耀石大”“名师有约”“仰望星空”等研究生品牌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浓厚了校园学术文化氛围。
  ——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4年来,公派247名研究生赴海外一流大学学习,支持418人次研究生参加境外学术交流与研修活动。引进国际一流专家201人次,为研究生授课70余门次,做高水平学术报告250余场。支持成立SPE学生分会、AAPG学生分会等学生学术团体,开展了系列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研究生培养质量持续提高。4年来,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被SCI、EI收录的高水平期刊论文1464篇,年均增长53.4%,其中,SCI一区84篇,年均增长118.8%。研究生以第一发明人申请的专利达到699项,其中发明专利94项。1人获SPE全球星辰奖学金(Star Fellowship),59人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研究生参加科技竞赛共获全国奖项609项。
  二、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纵观全球发展趋势、国家经济社会形势和能源行业发展态势,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与挑战。
  一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发展的新契机;二是“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提供了发展的新平台;三是“双一流”战略提供了发展的新指引;四是能源行业发展态势提供了发展的新动能。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不充分不均衡给我们提出了新挑战。一是学位点两极分化严重,学位点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协同机制尚需完善;二是导师立德树人的作用发挥还不够突出;三是博士生招生数量少,生源质量偏低;四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培养质量监控还需要进一步强化;五是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还不高;六是研究生教育教学资源紧缺,研究生专用教室数量与研究生规模不相匹配,博士生住宿条件亟需改善。
  三、今后一段时期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工作思路、总体目标与任务举措
  基于以上工作基础、机遇与挑战分析,今后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工作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两步走”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建设“石油学科世界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生源质量,注重分类培养,强化质量监控,成就一流人才,推动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
  到2022年,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两提升”和“两优化”。
  ——学位点整体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研究生规模结构进一步优化。
  ——研究生培养体系进一步优化。
  为确保上述目标的顺利完成,实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1.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带动学位点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深入贯彻落实学校“学科-学位点-专业”一体化建设思路,学位点建设与学科建设做好三个“协同”。
  一是总体规划的协同:将学位点布局和学科规划有机结合。进一步强化石油学科相关学位点,拓展新能源、新材料、海洋、信息技术等领域学位点,力争到2022年,拓展建设学科新增博士点2个以上;升级通用和基础学科学位点,为建成研究型大学全面发力。
  二是建设重点的协同:以队伍建设为重点,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到2022年,博士生导师规模增长100人左右,硕士生导师规模增长300人左右。推进评聘分离的导师动态管理机制建设;逐步实施研究生导师校院二级管理制度;支持和鼓励导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和行业企业实践。
  三是考核评价的协同:分级负责,统一考核。学位点推行点长负责制,把学位点和学科评估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分层次对学位点建设成效进行考核评价。评价结果直接作为学位点点长、学科负责人岗位考核的依据,也作为院部的重要绩效指标。
  2.以一流生源为关键,促进研究生招生数量与质量同步提升
  一是努力扩大博士生的招生计划,力争到2022年博士生招生规模达到400人;二是开展优秀生源提升计划,力争到2022年来自“双一流”高校优秀生源占比达到60%;三是完善“贡献导向”的博士招生计划动态调配机制,对人才培养成效突出的院部和导师进行博士招生计划奖励,对博士生录取不报到、达到最长学习年限不毕业等招生计划流失情况,采取惩罚措施。
  3.以一流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二四三”研究生分类培养体系
  “二四三”分类培养体系内涵是“基于两种培养类型,培养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成就三种人才”。两种研究生类型指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用相应的英文单词首字母,可概述为学4个“I”和4个“P”。4个“I”,即创新创业意识(In?novation)、国际化视野(Internationaliza?tion)、跨学科知识背景(Interdisciplinarity)和系统整合能力(Integration)。4个“P”,即实际问题解决能力(Problem)、创新创业实践能力(Practice)、综合项目研究能力(Project)和职业胜任能力(Profession)。三种人才分别指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
  下一步,学校将紧紧围绕这一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环境。一是全面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二是持续推进“本研一体化”培养;三是实施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专项计划;四是深入实施全英文研究生培养项目;五是实施研究生“新五大课程体系建设计划”;六是进一步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训实践、学科竞赛、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等平台建设,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训实践的100%全覆盖。
  4.以一流平台和环境为支撑,强化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一是强化研究生创新和创业实践中心;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研究生的日常教育中;三是升级“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将其打造成研究生创新创业、专业实践、跨学科学术交流的综合平台;四是修订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五是强化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吸引企业参与研究生创新创业活动。
  5.以高层次的国际交流为基础,提升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
  一是努力开展国际研究生联合培养,各类联合培养研究生规模不低于每年100人;二是强化全英文课程建设;三是加大对研究生境外学术交流与研修的支持力度,确保100%的博士生在学期间拥有境外学术交流与研修经历;四是加大研究生学术团体国际化的支持力度;五是理顺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工作机制,提升导师指导来华留学研究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到2022年,来华留学研究生不少于30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占比超50%。
  6.以过程监控为手段,强化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一是强化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二是依托信息技术,加强课程建设和培养过程质量监控;三是开展专业学位认证工作;四是进一步完善学位授予质量评价与监督体系,加大查重、送审力度,有条件的学科探索开展学位论文国际评审;五是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训练。
  7.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育人工作
  一是强化研究生教育育人工作机制,形成“三全”育人新格局;二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切实将导师打造成立德树人的楷模;三是深入开展学风建设月活动,加强研究生科学精神教育。

分享到:
其他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